2018年4月监管出台了资管新规后,又陆续出台了相关文件,确定了资管产品估值方式的基本框架,并鼓励采用市值法估值。这也意味着未来购买新的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一般不再按照预期收益率来兑付了。同时,按照监管要求,存续的老产品也必须在2021年底前完成净值化改造。随着最后时间的临近,东海基金认为预期收益型资管产品会越来越少,传统资管机构也纷纷布局了净值化转型之路。 一、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正逐渐完成净值化改造进程 自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银行理财中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持续上升。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非保本理财规模 25.4万亿,其中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18.63 万亿,所占比例从2018年第二季度的17.2%上升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73.3%。从理财产品数量上看,截至2021/10/12,净值型产品的占比为53.28%。其中,城商行的比例相对较高,国有商业银行相对较低。 数据来源:WIND.截至 2021/10/12。 从信托机构的产品布局来看,近1年来,每月新成立的信托产品中,证券投资信托数量占比上升很快,已达到60-80%的水平,净值化程度也在迅速提升。 数据来源:WIND.时间2015/09/01-2021/09/30。 二、传统“绝对收益型产品”净值化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净值化改造前,客户购买的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一般按预期收益率兑付。实际上,并非这些产品投资的底层资产没有净值波动和风险,而是管理人在实际运作中承担了中间角色,不管底层资产最终收益多少,都由银行或信托承受风险和可能的超额收益。 而在净值化改造后,客户的体验会有较大变化,这些变化首先体现在产品面临的风险上: 第一,客户购买的产品按净值申购/赎回,如果底层资产发生违约等信用风险,将不再能由银行、信托兜底,将会体现在产品净值中,投资者承担最终风险。 第二,产品净值波动增大。产品净值跟随底层资产的市场价格波动变化,如果正好买在高点,短期是有可能发生亏损的。 在风险增加的同时,产品的收益性相对过去却在持续下降,具体表现为: 随着政策加速收官,净值化改造压力加大,银行理财等产品也在调整资产配置的种类和久期,产品收益率加速下行,近期来看,全市场3个月期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已从年初3.5-4%的区间回落至当前2.5-3%区间。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降 数据来源:WIND.产品成立日2015/09/01-2021/10/12。 同样,每月新发行信托产品的平均预计收益率也在逐步下降。 数据来源:WIND.销售起始日期2015/09/01-2021/09/30。 另一方面,信托公司还面临可投资的资产变少的问题。在年初的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上,监管层表示,2021 年将继续开展“两压一降”, 继续压降信托通道业务规模,逐步压缩违规融资类业务规模,加大对表内外风险资产的处置。客户在上一个产品到期后不一定能及时接上下一个信托产品。高收益的“绝对收益型”产品已经渐渐变成了过去式。 三、净值化转型的方向——“固收+” 为了应对净值化转型带来的阵痛,管理人都在想方设法寻找出路,希望找到能够长期提供类绝对收益的策略产品来替代原有的传统资管产品,由此,“固收+”策略也迎来了快速发展。 “固收+”策略指在债券投资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权益(股票或转债等)仓位,通过权益的增值,为产品提供更多的收益,同时,由于仓位主要以固定收益资产为主,如果权益市场有波动,短期内承受的损失也会相对较小。长期来看,两类资产又有稳定增值空间,并能够通过配置形成很好的互补效应。 其实,这类“固收+”净值型产品在公募基金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好的验证,以偏债混合型基金、二级债基这类最符合“固收+”特征的公募基金产品为例,结合实际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在历经股票和债券的牛熊市依然保持长期稳定的收益水平与较低的回撤。 “固收+”基金指数与A股指数穿越市场牛熊周期表现对比
2019年以来,随着传统“绝对收益型”产品的减少与收益率的降低,“固收+”公募基金获规模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而之后,各家银行的新发行产品也开始加大“固收+”产品的发行。从银行等传统资管机构发行的“固收+”类型产品来看,固收类资产比例一般在80%-90%,“+”的部分大多为衍生金融工具和权益类资产,相比公募基金以权益类为主的“固收+”产品,衍生金融工具的加入是一种特色,能为“固收”型产品提供符合客户预期的收益弹性。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过去在固收收益、外汇、大宗商品方面有较好的管理能力,但在股票投资方面经验不多,因此目前权益类资产的加入主要还是通过投资基金来实现。 可以预见,未来在不同的资产管理渠道,“固收+”型产品都将成为一种适合资产长期稳健增值的投资新选择。 |
【东海基金】银行理财与信托的净值化转型之路
2021-10-13 17:41
出处:其他
责任编辑:houxianyong